close
這是一本不好唸的書,沒關係,不懂就跳過去,看看人家大師的讀後心得報告..


西藏生死書 96.04.17 索甲仁波切著 鄭振煌譯
張老師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心得報告恩師:陳鐘恩先生


本書共分四篇22章如下:


第一篇生
第1章在死亡的鏡子中
第2章無常
第3章反省與改變
第4章心性
第5章把心帶回家
第6章演化、業與輪迴
第7章中陰與其他實相
第8章這一世:自然中陰
第9章精神之路
第10章心要


第二篇臨終
第11章對臨終關懷者的叮嚀
第12章慈悲:如意寶珠
第13章給臨終者的幫助
第14章臨終修習
第15章死亡的過程


第三篇死亡與重生
第16章基礎地
第17章內在的光芒
第18章受生中陰
第19章亡者超薦
第20章瀕死經驗:上天堂的階梯?


第四篇結論
第21章共通的歷程
第22章和平的僕人


本書是索甲仁波切根據藏傳佛教大圓滿傳承(中陰聞教得度)的內容,探討如何認識生命的真義,如何接受死亡,以及如何幫助臨終者和亡者寫成共計四篇22章。
我們將會如何再生和再生會到哪裡去?大都取決於業力,臨終那一刻的心境可以影響到下一世的好壞。因此,在死亡的瞬間,儘管我們已經累積了各式各樣的業,只要產生善的心態,還是可以加強和激發善業,造成快樂的輪迴。
佛教思想發展到大乘才算圓滿,究竟解脫又能利益人生。
大乘佛教分顯乘和密乘兩大派,密乘除流傳於中國外又有再傳至日本的唐密(亦稱東密)和台密,流傳於西藏的密乘稱為藏密,前二者源自印度的密教和初期的大乘,藏密則兼攝中、後期大乘。
西藏人認為他們的宗教是佛教,西藏佛教最古老的教派是寧瑪派,寧瑪派最重要的法門是大圓滿法和中陰聞教得度法。


第1章在死亡的鏡子中
1.桑騰的死我第一次看到接受訓練傳統竟然這麼法力無邊,開始了解修行的目的何在,痛苦可以是一個深度的自然淨化過程的一部分。
2.喇嘛佐頓(師母的老師)的死,上師帶著他修完颇瓦法,教我像他這種能力的修行的人經常在活著時隱藏他們的非凡特質。
3.上師蔣揚欽哲逝於1959年西藏的秋天。
P.9兩種不同面對死亡的態度:1.把死亡當做避之唯恐不及的事2.把死亡當作自個兒會解決的事,輕視死亡。兩者完全不了解死亡真正的含義。
大多數人相信人生就只這麼一世,現代人已經喪失長程的眼光,如果人們相信今生之後還有來世,他們的整個生命將會全然改觀,對於個人的責任和道德也將了然於胸。如果人們不深信這一世之後還有來世,必然會創造一種以短期利益為目標的社會,對於自己行為的後果不會多加考慮。
「中陰」這個名詞通常是指在死亡和轉世之間的中間狀態。他是通往解脫或證悟的關鍵點。
四種中陰:此生的自然中陰,臨終的痛苦中陰,法性的明光中陰,受生的業力中陰。
P.16佛教的內心科學立基於「對實相有透澈而完整的認識,對自我和環境有經過印證的深度了解;也就是立基於佛陀的完全證悟」中陰教法的來源是證悟心、全然覺醒的佛心。
P.17佛法告訴我們證得無邊無際的自由,是在現世可以做得到的,這個自由,讓我們可以選擇死亡,並進而選擇再生。
對已經做了準備和修行的人來說,死亡來臨並不是失敗而是勝利,是生命中最尊貴和最光榮的時刻,佛教把生和死看成一體,死亡是生命另一章的開始,死亡是反映生命整體意義的一面鏡子。


第2章無常
P.31我們總有一天會死,不知何時或如何死。當我們死亡的時候萬般帶不去尤其是我們的肉身。我們必須認真看待生命和死亡,在現代社會中我們必須工作謀生,但不要受到朝九晚五的生活所纏縛,對於生命的深層意義毫無認識。我們的使命是求得平衡,發現中道,學習不要沉溺在現代生活的享受中,關鍵在於單純,不要以外界活動來過份伸展自己,而是要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簡單。在這個過度複雜的時代裡,要簡化我們的生活。
心的寧靜,可以有更多時間追求精神事務,以及湧自精神真義的知識,來幫助面對死亡。
P.32人生最寶貴的是人與人的關係與愛,而不是物質。同時了解生命中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被記錄下來了,即使當時不經意地擦身而過,但後來還是會出現。人生唯一重要的目標:「學習愛別人和獲得知識」。
我們一生的所作所為,造就了我們去世時的模樣。而每一件事都重要。
P.33沒有那樣東西是恆常的,一切都是無常的,那就是生命,一切皆無常。我們忽視無常的真相,我們渴望一切都恆常不變,相信一切都可以如舊,信念和實相的關係其實很小,甚至毫不相干,我們認為改變等於損失和受苦,這種以假當真的錯誤信息、觀念和假設,建構出生命的脆弱基礎。了悟無常是我們唯一能確信不移的事。
P.35科學家告訴我們,整個宇宙只不過是變化、活動和過程而已。
基本性格是「心識的流動」。
我們唯一真正擁有的是「當下」。


第3章反省與改變
P.41宇宙間只有一個永不改變的法則,那就是一切都在改變,一切都是無常。
接近死亡,可以帶來真正的覺醒和生命觀的改變。
P.44反省可以帶給我們智慧,讓我們免於一再掉入不斷重複的固定模式裡,開始跳出窠臼。
P.47反省死亡,是為了在你的內心深處做一番真正的改變,觀察死亡,會自然地被引導去做內省的工夫,關照死亡,可以加深「出離心」【把自己從習氣中解脫出來】。
生命就是持續的生死共舞,無常律動。生命中也許充滿著痛苦和難題,但都是成長的契機。
執著是一切問題的根源,因為無常讓我們感到痛苦,即使一切都會改變,我們還是死命的執著。真正在心理接受無常,可以讓我們慢慢解脫執著的觀念、錯誤的恆常觀及為求安全感而盲目追逐一切。「放下」
才能讓我們的愚痴沉沒,發展出放下的見地;我們看待一切事物的方式就會改變。我們在生活中履踐,學習一種新的智慧,會有些許的體悟,對於生活的觀點也會變得越來越深刻,越來越寬廣。放下才是通往自由的道路。
P.51改變可以塑造我們的性格,磨掉我們的菱角,透過各種改變的考驗,我們可以學習發展出溫和而不可動搖的沉著。對自己的信心增強,
散發出善心和慈悲心,並且把喜悅帶給別人。訓練並實現發掘我們那顆強烈的善心。
生命中的逆境,都是在教我們無常的道理,讓我們更接近真理。
困難與障礙,如果能夠適當地加以了解和利用,常常可以變成出乎意料的力量泉源。沒有遇到困難與障礙,就找不到超越的力量。要有足夠的勇氣去品嚐痛苦,認清基本的恐懼,並且毫不逃避地從困難中學到教訓。
P.53一切事務,都不是各自獨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萬物本身並不原本就存在,非獨立存在故曰「空」,一切皆空,一切皆無法獨立存在。
時常認知生命有如夢幻,減低執著和顛怨。對一切眾生生起善心。不管別人如何對待你,都要保持慈愛。不管他們做什麼,只要你當它是一場夢,就會變得不那麼重要了。關鍵,就是在夢中保持正面的意圖,這是最重要的一點。這才是真正的修行。
P.56我們與任何事物、任何人都是互相依存的,那麼即使是我們最微小、最微不足道的思想、語言和行為,都會對全宇宙產生影響。我們會對自己所做、所說、所想的一切負責;我們是在對自己、任何人和任何事,甚至整個宇宙負責。
P.56在今日高度互相依存的世界裡,個人和國家都無法獨自解決許多問題。我們彼此需要,我們必須培養世界性的責任感。保護和培育我們的世界家庭,支持弱勢的成員,並保存和照顧我們所生存的環境,是我們集體的和個人的責任。
P.57無常喚醒我們的恐懼,使我們發現一切皆不真實和不持久,它是我們最好的朋友。
我們過去的生命,就好像是搭乘飛機通過烏雲和亂流,突然間飛機往上爬升,進入晴朗無邊的天空。這種新出現的自由,啟發和鼓舞了我們,讓我們發現自己本身就有深度的祥和、喜悅和信心,這種感覺令我們異常驚奇,也讓我們逐漸相信,我們確實有不可摧毀、不會死亡的「某種東西」。這就是『奧義書』所說的「意識大迴轉」,對於我們是誰、我們為什麼在這裡、我們應該怎麼做等問題,做了一次個人的、純粹非概念的顯露,最後的結果就是一種新的生活、新的誕生,幾乎可以說,是一種復活。
對於改變和無常的真理,我們無畏地反覆思維,將會慢慢發現,我們能以感激和喜悅的心情面對不變的真理:不死而恆常的心性之真理。


第4章心性
心性是我們內心甚深的本質,也是我們所尋找的真理,體悟心性則是了解生死之鑰。要瞭解心性自然得介紹整套的禪坐方式,禪坐可讓我們一再顯露心性,並且逐漸體悟和穩定的唯一方法。
P.65心是一切經驗的基礎它創造了快樂,也創造了痛苦;創造了生,也創造了死。
心有很多層面,兩個突出的層面:
1.凡夫心-像詭計多端的政客那麼機巧,疑神疑鬼,根本不相信別人。P.156是一切輪迴和涅槃的業及「痕跡」的基礎,是印記和習氣,會持續增加和累積力量。決定了我們的生活、死亡和輪迴的方式,應努力淨化我們的心流,從而淨化基本存有和性格。
P.66
2.心的本性-永不受變化或死亡所觸及,是了解的基礎,知識本身的知識,是萬事萬物的本質。
P.72看到一束光線神秘縹緲地投進屋內,都可能讓我們瞥見心性的存在。這些光明、安祥、喜悅的時刻,都曾發生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而且其妙的令人終身難忘。
P.72在討論心的時候,談的是思想和情緒;學者們探討心時,看到的也只是心的投影。心有兩個立場:往外看和往內看。
往內看:改變看的方向雖然是小事一樁,卻還有可能避免這個世界的種種災禍威脅。
內省的人:從心性而非從外尋找真理的人,需要我們極大的敏銳和勇氣,等於全盤改變我們對於生命和心的態度,幫助我們體悟生命的真相。
P.75在現代世界中,許多人都缺少自愛和自尊,我們的整個展望都建立在自己能力有限的錯誤信念上。這就否定了我們可能覺醒的一切展望;違背了佛法的中心思想:我們本來是圓滿具足的。
P.75證悟,不須過分強調智力、不需要高度的聰明才智,許多聰明才智反而是障礙,如果太聰明了,會完全抓不到重點,沉醉於理論,卻可能失掉每一件事的重點。


第5章把心帶回家
P.80對於真性的愚癡,是一切輪迴的根源;愚癡的根源是心易於散亂的習氣,結束了心的散亂,將可結束輪迴。
P.86「安住」專注的修習,就是要把散亂的心帶回家,藉此可以把生命不同層面集中起來。也就是「止」。可以完成幾件事一.自己被撕裂成碎片的所有部份,過去一直都處在戰爭之中,現在則因安住而定下來。二.禪定專注的修習可以舒緩我們多生多世以來所累積的負面心態、侵略性、痛苦和挫折感。然後揭開並顯露出你根本的善心,因為他消除了你心中的仇恨或傷害。唯有消除我們內在的傷害,我們才能真正成為一個對別人有用的人。P.87藉著修行,慢慢去除我們的不仁慈和傷害,使我們自性中的基本善心和仁慈心散發出來,成為一個溫暖的環境,讓我們的真性得以綻放。
把你的心帶回家、放下、放鬆,每句話都包含許多層面的意義。
P.88最重要是要放鬆,盡可能要保持自然和曠達,創造正確的內心環境。
一切掙扎和奮鬥都來自狹窄的心境,知道自己已經做完了想做的事;
沒有什麼要擔憂的,也沒有什麼尚未完成,可以完全放下一切牽掛,滿足、自在。
禪坐只不過是熟習禪定的修行而已,不是苦求而是自然融入。特色不在技巧而在精神,不管如何狂風如何吹襲烏雲如何翻滾,山還是泰然自若。像山一樣地坐下來,讓心升起、飛躍、翱翔,雙腿交叉表示生與死、善與惡、方便與智慧、陽與陰、輪迴與涅盤的結合。


第6章演化、業與輪迴
P.125心──我們擁有某種稱為「心」或「意識」的東西。當它遇到不同的條件和環境時是會改變的。
因和緣有兩種主要的類型:主因和助緣。
主因是產生某種事物的材料,助緣是促成因緣作用的因素,心和物雖然彼此依賴,卻無法當作對方的主因。
P.126佛教相信讓生命和生命之間相連繫的,並不是一個實體,而是最終極的創造元是意識。
我們在某一世做了善惡業使得我們和另一世有所連接,所以我們逃不了善惡業的果報。
P.128輪廻背後的真理和驅動力就是所謂的「業」。「業」西方人誤解為命運或宿命,最好把它視為主宰宇宙的因果律。「業」的字面意思是「行動」,是潛藏於行動的力量,也是行動帶來的結果,它的力量不會消失,一直到成熟為止。
我們的行為常常會延後呈現果報,甚至延到來世我們無法指出是哪一個因造成某一個果,因為任何事件都是許多業成熟之後集合在一起的複雜結合體。我們會以為事情是「偶然」發生在我們身上的,如果每一件事都很順利我們稱為「好運」。
P.129現在的你是過去的你所造的,未來的你,是現在的你所造的,如果你想知道你的過去世,看一看你現在的情況;如果你想知道你的未來世,看看你目前的行為。
我們行為的結果,完全是看行為背後的動機而定,絕非取決於行為的大小程度。
P.131業報法則是不可避面和真實不需的,所以當我們傷害別人時,是在傷害自己;當我們帶給別人快樂時,就是在培育自己的快樂。
發展更多對別人的慈悲,最後你將獲得比本來還多的利益。聰明的自私人應該這麼做。愚癡的自私人總是為自己著想,結果是負面的。聰明的自私人會想到別人、會盡力幫助別人,結果是他們也會得到利益。
宇宙間最高的正義或善,發展這種善心,希望別人能找到永恆的快樂,並以行動去獲得那種快樂,培育和修持善心,自己的頭腦、善心就是我們的寺廟。
P.132業不是宿命或預先決定的。業是我們有能力去創造和改變的,P.135「好運」是善業的果報,「壞運」是惡業的果報,它給我們淨化的機會。
幫助所有人體會自己行動語言和思想的全面含義,促使我們變得愈加負責。


第7章中陰與其他實相
中陰-死亡和轉世中間狀態是通往解脫或證悟的關鍵點四個不斷而息息相關的實體:P.146此生(自然中陰【是準備死亡唯一而且最好的時間】),臨終(痛苦中陰【從死亡開始,一直到所謂『內呼吸』的結束為止;最後是死亡時的心性顯露我們稱為『地明光』】)和死亡,死後(法性的明光中陰【是包含死後心性光芒的體驗『明光』將會展現為聲音、顏色和光】),轉世(受生的業力中陰【通稱的中陰身,一直持續到我們投胎有新生命為止】)。
目前已經瀰漫一切事物的不確定性,死後更加嚴重、強烈。死後的清明或混亂要「乘上7倍」。


第8章這一世自然中陰
六種存在界(稱為六道):天(沒有痛苦,永不改變的美,以及極盡享受之能事的世界)、阿修羅(處在陰謀、算計、競爭)、人(人的生命價值無限,具有覺察力和智慧,無所不在的苦,可以激勵我們從事精神上的轉化。每一種痛苦、悲傷、損失和無止盡的挫折,都有它真實而戲劇性的目的:喚醒我們,促使我們衝破輪迴從而釋放被禁錮的光芒)、畜生、餓鬼(儘管富可敵國,但從不滿足,渴望併吞永無休止在法庭表現他們的貪欲)、地獄。
心的三種智慧(聞、思、修):聽聞的智慧、思索和反省的智慧,以及禪修的智慧。
自我=我執 自我和我執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P.169聽:要完全放下自己,放下滿腦子所裝的一切資訊、概念、想法和偏見。初學者的心,是開放的心,是空的心,是準備接受的心,如果我們真正以初學者的心、以寧靜的心來聽、不受預存觀念的影響來聽,就可以確實開始聽到,讓思維聽到教法滲透心流,充滿內心的生活經驗慢慢展開,變得更豐富,將智慧付諸行動,並直接運用在日常生活所需。
P.171懷疑會阻礙人類的進化是迷惑心的基本活動,需要真正的善巧方便才能對治,提倡機伶,不要變成假精明和神經質,懷疑只不過是自我拼命抗拒智慧的企圖,卻被神話為真實知識的目標和結果,不要隨時指出什麼是錯的,而不去問什麼是對的或好的,需要學習的是慢慢改變我們對懷疑的態度,過去受到文化的制約和感情用事,未來應該採取自由、風趣和慈悲的看法,要給懷疑時間,要給自己時間,來發現問題的答案,那不只是知識上或哲學上的答案,也是生活、真實、真誠和可行的答案,不要急著想解決你所有的懷疑和問題「急事緩做」,不可以過份地期待,因為精神的成長需要時間,這是一種持續學習和淨化的旅程,腳踏實地和不尚空談,最偉大的成就需要最大的耐心和最長的時間。


第9章精神之路
P.176每個人來到世間都有一件特定的事要完成,那就是他的目的。如果他沒有做那件事,就等於什麼事都沒有做。
以我們的熱誠、智慧、勇氣和決心來轉化自己。
有智慧之路,也有愚癡之路,兩者相差甚遠,目的地也不同,愚人身陷愚癡之中,自以為聰明和學識淵博就像盲人被盲人引導著,漫無目的走來走去,真正贏得人家尊敬的是學問與修為,不僅只是知識,要有一顆利他和善良的心(以慈悲為標尺)。
不要陷入「購物心態」要持續、誠心一意的修精通一種法門,並以開放和尊敬的態度對待其他一切法門的智慧,不要固執的觀念把自己變成修行的觀光客,忙得團團轉,卻沒有一點成就,要有耐心、智慧、勇氣和謙遜遵循到底,不要對障礙和小困難屈服,這只是幼稚的自我情緒,你的選擇具有重要性和永恆的價值。不要缺乏耐心放棄對真理的承諾,違背了自己的本質,浪費了幾年或可能是一輩子的光陰。
P.195大多數人最需要的是打從內心深處真正祈求幫助的勇氣和謙遜:祈求證悟者的慈悲,祈求淨化和治療,祈求了解苦難的意義和轉化它的力量。


第10章心要
大圓滿法是最清晰、最有效、最適合現代環境的法門是最古老、最直接的智慧之流也是中陰教法的來源。來源可以追溯到本出佛普賢王如來,蓮花生大士是大圓滿法的主要精神。大圓滿法是一種狀態,真意是我們的本性自我圓滿的狀態,遵循教法漢和修行,才能回到真理,這就是大圓滿法的「道」,體悟我們的本性正德完全解脫和成佛是大圓滿法的「果」,真正掌握大圓滿法意義的人,會更加尊敬因果律,也會更重視淨化和修行的需要。一切念頭的生起無非是本覺得光芒,這是大圓滿法的心要和基礎。
P.219海洋中有小波,也有大浪;強烈的情緒如顛怒、貪欲和嫉妒,真正修行的人不會把他們看作干擾或障礙,反而是大好機。妄念生起時,立刻看穿他的本來面目,逐漸學習這麼做時,即使最激盪的情緒也無法掌握你,也會融化,此獨特方法具有非凡的力量,即使是積習最深、最根深蒂固的情緒和心理問題都可以解除。
在大圓滿法中,一切事物基本的、本具的性質稱為「地明光」。
上師指導我們認識真正的心性好比給我們一把萬能鑰匙將為我們打通往全體智慧之門稱為「道明光」。
P.220我們活著時很重要的是圓滿修行地明光和道明光的結合,讓生起的念頭和情緒自我解脫,因為每個人在死亡的剎那,地明光會大放光明,只有學會如何認證它,才有完全解脫的機會。
每當有念頭產生時,就深入檢查他們的真性,既不追憶過去,也不幻想未來,不允許攀緣快樂的經驗,也不被悲傷的情境所征服。
P.222念頭和概念都是障礙,不執著念頭和情緒,也不拒絕它們,從前看得太認真,而今這一切,包括雄心壯志計畫期望懷疑和激情都不再切身急迫,因為「見」已經幫助你看見他們是徒勞無功和毫無意義的,在心中產生出離的精神。
卻實修的圓滿,業根本沒機會累積;因果業報律再也不能束縛你。
證悟需要多年的聞思修和持續用功才能成熟。
P.223只有不斷自我解脫所有的念頭,才能真正終止迷惑的統御,真正保護你不再掉入痛苦和神經症之中。如果沒有自我解脫的方法,當不幸和逆境產生時,你就沒有能力抵擋。
P.225力斷:強力徹底而直接地切入迷惑。頓超:具有當下立即證悟的特性。
「力斷」是大圓滿的智慧,「頓超」是大圓滿法的善巧法門。


第二篇臨終


第11章對臨終關懷者的叮嚀
學習靜靜地接受以開放、安詳的寧靜陪著臨終者,讓他建立起信心和信賴,把真正想說的話說出來。
利用常識和幽默感,不要用太個人化的觀點來看待事情。
P.237應該告知臨終者他正在接近死亡,告訴病人實情是很重要的,至少他有權利知道。沒人告知實情,他怎能為自己的死做準備呢?他們怎能將生命中的種種關係真正結束呢?怎能照顧許多他們必須解決的實際問題呢?他們怎能幫助那些在他去世後繼續活下去的遺眷呢?P.237能掌握機會,盡早仁慈而敏感地告訴臨終者,他們正在步向死亡就是給他們提早準備的機會,以便發現自己的力量和人生的意義。
P.240只要給予正確的照顧,98%的的病人都可以死得安詳。
臨終關懷運動已經發展出各種以合成藥物控制痛苦的方法,而不只是使用麻醉劑。佛教上師強調臨終時要意識清醒,心要盡可能清明、無罣礙和寧靜。首要條件是控制痛苦,而非遮蔽臨終者的意識。
P.241死亡的時刻有它的莊嚴、肅穆和結局,比較能夠讓人接受和準備寬恕,這是他們從前不能忍受的。即時在生命的最尾端,一生的錯誤還是可以挽回。
P.244臨終者本人還有他的家屬都該學習如何放下。
P.246不斷積極地對臨終者或昏迷者講話有多麼重要。要對臨終者表達明確、積極、溫馨的關懷,持續到他生命的最後,甚至死後。
沒有哪一種布施會大過於幫助一個人好好地死。
接受死亡有五種過程階段:否認、憤怒、討價還價、失望、接受。


第12章慈悲:如意寶珠
慈悲不付諸行動就不是真正的慈悲。大悲觀世音菩薩的雕像通常是千眼千手,千眼是用來看宇宙各個角落的痛苦,千手是用來深到宇宙各角落提供幫助。
P.256我執和我愛是傷害別人更是傷害自己的根源。是一切痛苦和冷漠無情的根源。摧毀他們最有效的方法以施受法最為有效。施受法只對深具信心的人有用。
把一切利益和好處給別人。
把一切損失和失敗由自己承擔。
照顧臨終者是實踐慈悲最需要、也是最直接的機會。慈悲的力量廣大無邊。
P.259捨、慈、悲、喜構成佛法中的四無量心。
P.265當你的恐懼碰到別人的痛苦時,它就變成憐憫;當你的愛心碰到別人的痛苦時,它就變成慈悲。
P266果你要徹底幫助其他眾生,唯一的方法就是你要證悟,由此可以產生強烈的決心和捨我其誰的責任感,發願成佛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
菩提的意思是證悟的本質,奇他的意思是心。
P.268引發慈悲心就有效的方法就是施受法,施受法就是承擔別人的痛苦,並把你自己的快樂、幸福和安祥給他們。先建立慈悲的力量和信心,要觀想承擔別人,尤其是病人和臨終者的痛苦,是一件很困難的事,這種力量和信心能夠讓你的修行轉化別人的痛苦。
慈悲遠比憐憫來得偉大和崇高。憐憫的根源是恐懼、傲慢和自大。
P.277慈就是希望將快樂帶給那些不快樂的人,悲就是想要解救那些痛苦的人,喜是希望人們不離既有之快樂,平等(捨)是不以偏見、執著、顛恨看待所有的人,而以無盡的愛與慈悲對之。


第13章給臨終者的精神幫助
P.12臨終的人需要愛和關懷,也需要一些更深遠的東西,他們需要發現死亡和生命的意義。
P.12應如何關懷臨終者,認為只要付出無條件的愛和採取比較明智的態度,死亡可以是安祥,甚至是轉化的經驗。
P.280人們如果知道當他們躺在那兒待死亡的時後,將受到愛心的關懷,會有多麼的安心啊!
人們在最脆弱的時刻,卻遭到遺棄,幾乎得不到絲毫的支持或關懷;這是一種悲劇和可恥的事,必須改善。
P.281每個人都有他的生命智慧,當你讓對方說話時,是在讓這種生命智慧出現。每個人可以提供別人很大的幫助,來幫助他們發現自己的真理,這種真理的豐富、甜蜜和深刻都是他們從未料想到的。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治療和覺醒的泉源;你的工作就是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把自己的信仰強加在別人身上,而是要讓他們在自己身上發現這些泉源。
P.282幫助臨終者就好像是伸手扶起即將跌倒的人,你的出現帶來力量、安詳和深度的慈悲關注,可以幫助臨終者喚醒自己的力量。
面對眼前的人正經歷著可怕的痛苦時,祈求一切諸佛和證悟者的幫助,把我的心整個開放給臨終者,為他們的痛苦生起慈悲心。
給予臨終者希望和找尋寬恕。
神就是寬恕『犯罪是人,寬恕是神』。
並不是每個人都信仰正式的宗教,但每個人都信仰寬恕。如果你能夠讓臨終者看到死亡的來臨就是和解與結算的時刻,對他們將有無限的幫助。
P.291祈請真理,基督和佛陀都是真理的慈悲化身,只是以不同方式顯現來幫助眾生。
P.291我最深的祈禱是:每個人在去世的當時,都能夠擁有和他相同的恩賜和祥和。
在死亡的時候有兩件事最重要:我們一生中做了哪些事,我們在當時處於什麼心境。即使累積了很多惡業,但如果在死時確能改變心境,還是可以決定性地影響我們的未來,並轉化我們的業,因為死亡那一刻是淨化業力非常強而有力的時機。以下列這句話為忠告,這是臨終時最需要的「放下執著和顛恨,保持你的清靜心。把你的心和佛結合為一」。
P.299死亡前的最後念頭和情緒,對於我們的立即未來,會產生極端強有力的決定性影響。
P.300一個人去世時最理想的方式是放下內外的一切,在那個關鍵時刻,心沒有什麼欲望、攀緣和執著好牽掛。因此,在去世前,必須盡力解脫我們對一切財務、朋友和親人的執著。我們無法帶走任何東西,所以可以事先計畫把擁有的一切當作禮物送走,或捐贈給慈善機構。
去世時,四周的氣氛要盡可能安詳。


第14章臨終休息
第15章死亡的過程
第三篇死亡與重生
第16章基礎地
第17章內在的光芒
第18章受生中陰
第19章亡者超薦
第20章瀕死經驗:上天堂的階梯?
第四篇結論
第21章共通的歷程
第22章和平的僕人


疑問:
壹.第4章心性
「心性」就是愛「與上師間是永不分離、合而唯一的」。
P.61*1.蔣揚欽哲與索甲仁波切的心性傳示2.敦珠仁波切與索甲仁波切的心性傳示意義-帶人要帶心「愛」
*3.若心性傳示是異性之間是否有可能導致,例如達文西密碼的聖婚----還有很多宗教相傳的精神行為?
心性必須具足「三真」:真上師的加持「教導佛陀、心性和上師的智慧心三者融合唯一呈現」、真學生的虔敬「尊敬、感恩心與上師間並無分別心」,以及真傳承的法門「學問與修行」。不對等是無法傳承。
第6章演化、業與輪迴
貳.P.125佛教相信因緣法則,認為一切事物都會改變,都有其因緣,不相信有一個神聖的造物主,也不相信生命可以自我創造,相信一切事物的升起都是因緣和合的結果。
本人相信一切事物都會改變,相信有一個神聖的造物主,也相信生命可以自我創造,更相信一切事物的生起都是因緣和合。
詳見大進化P.233
佛陀以「爾塔」(業)加上「十二緣生觀」奠定輪迴的基礎,否認有一個輪迴的主體及靈魂的存在,而以業力來決定輪迴的去向,再加上「阿賴耶識」這個概念,如此業力與輪廻堪稱完備。
「阿賴耶識」是梵語的音澤,意思是「無沒」,無沒就是無論今生或多世以前所想的、所感覺到的、所作的、一一儲存起來,不管多少世也不會消失,有人說它是「藏識」。你所作的一切,就像是種子一樣種在「阿賴耶識」這個廣大無邊的田裡,它可能是善的種子,可能是惡的種子,是一顆被薰染過的種子,也是我所執著的種子,這些種子就是「因」,人肉體死亡之後只有「阿賴耶識」還存在著稱為「中陰身」,他有許多無名的種子伏著,當它的業力與它將來的父母業力相感召時他就會入胎這就是「輪迴」。
叁.P.133任何罪惡或壞事都可以用真誠的懺悔和真實的修行來淨化。
肆.P136西方逃避責任的方式1.東方把業當作不幫助別人的藉口
2.西方認為幫助別人就是干預了他們
「自尋出路」
這是多麼逃避和違反人性,也許我們的業正好是應該來幫助他們,實際幫助別人,等於幫助了自己。
輪迴是無法控制的生死流轉,涅槃是解脫痛苦的境界,對解脫實相或佛性的認悟,被迷惑蒙蔽叫輪迴。



無餘涅槃是解脫道佛教的終極目標,菩薩道佛教還有無住涅槃和自性清淨涅槃。
無住涅槃是有資格享受常樂我淨而不享受,發大慈悲心持續回到娑婆世界普渡眾生。
自性清淨涅槃是雖在娑婆世界輪迴而不受苦,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